利用ChatGPT捞钱,是一场“危险游戏”

新闻 1970-01-01
435

原标题:利用ChatGPT捞钱,是一场“危险游戏”

现象级AI产品ChatGPT火了,被带火的还有各种借ChatGPT捞钱的生意:

有人借机开展代注册业务、贩卖账号并搭售VPN;有人推出山寨版ChatGPT公众号或小程序,靠调取ChatGPT接口做中间商赚钱,或靠使用其他AI对话模型冒充ChatGPT;有人明码标价出售仿制ChatGPT同款小程序,为其提供从文案、项目开发到上线、售后bug修复等一条龙服务,或是推出教程、招收代理;还有人抢注商标……

图据央视网

连日来,ChatGPT的火爆,引发了很多人的“生存危机”“失业焦虑”,人们担心被AI替代。但很显然,AI没法替代那些头脑够“活泛”的投机渔利者:就连推出ChatGPT的OpenAI公司,商业化之路都在摸索,这些人却靠着一身蹭热点炒噱头的技能,利用ChatGPT赚到了钱。创造者被中间商“盘算”,李逵被李鬼“算计”,多少让人有些唏嘘。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商业嗅觉够敏感、赚钱思路够“开阔”:用户想要“试玩”?我给你代注册;用户想体验“中文版”的?我来个跟ChatGPT“沾亲带故”的小程序或公众号。这些人的商业模式不光是B2C,还有B2B2C——有些企业方想要靠山寨ChatGPT赚钱?也没问题,仿制产品连同教程一块提供。

媒体报道就提到,某电商平台上,代注册商家不断出现,有商家靠代注册生意1小时收入上万元;有些名称里带有“ChatGPT”字眼的山寨产品,或是按次收费,如9.9元/20次、199.99元/3000次、999.99元/无限次,或是推出会员服务,如199元/月、399元/季度、999元/年度,或是玩裂变式营销,帮助拉新可获取人头激励、佣金返利;还有的商家将接入ChatGPT或其他AI答问“技术”开放卖钱,售价近千元。

从账号买卖,到流量收割,再到付费提问,这些“掘金”办法无疑体现了商业变现方式的多元化,只可惜,它们被用错了地方——蹭热点营销没问题,但账号买卖、山寨假冒、拉人头返利等玩法明显已经越界了,这既是对用户的割韭菜,也是对ChatGPT平台的侵权,非但吃相难看,更越过了法律边界。

就拿贩卖账号和VPN来说,若是采用私自搭建国际信道的方式为用户链接ChatGPT服务,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而冒用ChatGPT的名称,也涉嫌违反《商标法》等;倘若存在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或是捞一笔钱就跑,后续停止服务,那还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其中,是不是转接了ChatGPT服务、转接手段是否合法,都值得细究。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山寨ChatGPT产品工作人员在窗口对话中还坦承,“使用了Python调用ChatGPT的RESTful API,来接入ChatGPT的接口”。以“二道贩子”身份,充当国外正版ChatGPT跟国内用户之间的跳板,本就是在利用ChatGPT服务,侵害了OpenAI的正当权益,打着ChatGPT的幌子行事,更是涉嫌侵权。

这类借ChatGPT捞钱之举,在合法性上存疑,在合情层面也站不住脚——这样搞拿来主义或冒用名义,未尝不是对科学创造、科技突破的刺伤。

ChatGPT是“大力出奇迹”的产物,离不开超强的算力与超多的数据。这对应着高昂的算力成本,有媒体就称,OpenAI为了做出ChatGPT,每年大概投入25亿美元。

可有些山寨ChatGPT基本零成本运营,如此“零本万利”地摘果子,看似取巧,却不啻为对产权权益与科学精神的伤害。而很多人还没感受到正版ChatGPT类产品的利弊,就被盗版“暴击”,受误导之下,对技术的信任信心也可能会受挫。

眼下,多家平台都在对代注册生意进行清除、对山寨ChatGPT产品加以清理,这是平台治理的应有之义。舍此之外,对于那些踩了法律红线的借ChatGPT捞钱举动,该追究法律责任的也不应含糊。当下的ChatGPT或许都算不出投机者割韭菜的贪婪,但法律与规则该拿他们有辙,不能任由他们伺机捞钱,甚至把底线都给捞没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本人道歉!永久封禁!

官员被绑架后家属支付1000万赎金?当地纪委回应

《水浒》毒害青少年,应从课文中清除?教育厅回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发表于 1970-01-01。
转载请注明:利用ChatGPT捞钱,是一场“危险游戏” | 非常A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