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新闻 2023-03-20
4310

基础知识笔记传 播 学 篇 03/

『基础知识笔记』是我们专为24匠鹅准备的一档知识科普类栏目,旨在带领大家轻松掌握新传的入门知识,给你更多底气和信心开启自己的深度学习之旅~

往期回顾:

基础知识笔记01 | 今天起,我们一起入门传播学mp.weixin.qq.com/s?__biz=MzU0ODUwOTUyMA==&mid=2247544496&idx=1&sn=b39165e31ecf3167fee80438d8696ca8&chksm=fbbc6c8fcccbe599c099cfe0bb574ac5387213a1e0722164d2457fb12a52611ee3099c326682&scene=21#wechat_redirect 基础知识笔记02 |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mp.weixin.qq.com/s?__biz=MzU0ODUwOTUyMA==&mid=2247544620&idx=1&sn=e35ffb60735744df14e5d4747c8a2e13&chksm=fbbc6d13cccbe40570e25c1daac74d8af69f47bfe8872e001147ef475c88dbd21f7236d77043&scene=21#wechat_redirect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本期主题:媒介技术

真题链接

·论述媒介环境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安大 440)

·简述当代关于媒介技术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华东师范 848)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南林 440)

·用媒介技术分析媒介即讯息(天津师范 334)

·简述社会与媒介技术的关系(成理 619)

·如何评价麦克卢汉的观点(中南 711)

PART1 三种技术道德观

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以应试的角度来看,支持技术“中性论”是最好的选择。具体理由chatGPT说的不错。

PART2 媒介引发的社会现象

1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有:

①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

②依靠媒介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③倾向于虛拟的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④性格孤僻、自闭等。

:突击检查!你这周的屏幕使用时间几个小时?

虽然“媒介依存症”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病理现象,但也有学者认为媒介化生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潮流,应该以中立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它。

你觉得高强度媒介接触对我们是好是坏呢?

2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和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和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和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是片面的。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和管理者,在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

PART3 媒介环境学派

1学派概述

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将社会变迁的潜力集中在特定的传播科技上,而将其他变量置于次要位置,因而又称之为“技术控制论学派”。

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学派汇聚了包括哈罗德·英尼斯、马歇尔· 麦克卢汉、尼尔· 波斯曼、詹姆斯· 凯瑞、约书亚· 梅罗维兹、保罗· 莱文森等在内的加拿大多伦多学派与美国纽约学派的绝大部分传播理论家。但在媒介环境学派内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论家对媒介技术的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

第二代理论家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

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

2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一)哈罗德.英尼斯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1984-1952),加拿大经济历史学家,是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老师,亦是对媒介环境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尼尔.波兹曼曾断言其为传播学之父。其主要代表理论:

1、泛媒介观

伊尼斯认为凡是能够负载信息的物质都是媒介,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还包括石头、教堂、莎草纸,甚至口语、戏剧等都被看作是一种媒介。中,伊尼斯采用了经济史和文明史角度,从纵向历史到横向现实,反复论证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产生。

例子:作为媒介的chatGPT

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你以为chatGPT只是廉价劳动力?在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它的身份远不止如此。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写作为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聚焦于chatGPT本身,它的问答式写作呈现出的就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人类提问,AI回答,最终输出的对话既包含人类的思考也包含AI的智慧。

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仅代表AI技术走向新阶段,也标志着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深度融合趋势的加剧。

2、媒介偏向论

伊尼斯最著名的传播思想是媒介偏向论。在《传播的偏向》(Communication Bias,1951)一书中,他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偏倚性,可以分为以时间为重点的媒介和以空间为重点的媒介。

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适合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如口头语言、羊皮纸、黏土、石头等;而某种媒介可能更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适合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如莎草纸、文字和印刷品。

3、《帝国与传播》

在其著作《帝国与传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1950)中,伊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与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个帝国成功的关键是要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时间偏向型媒介有助于连续文明的发展,而空间偏向型媒介常被用于政权和领土扩张。

(二)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哈罗德.伊尼斯的学生,经多次学术转向,从工科、文学、哲学到文学批评、社会批评,最后再转到大众文化研究。其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1、机器新娘

《机器新娘》是麦克卢汉由文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标志。在该书中,麦克卢汉通过59篇短文,分析了社会及报纸、广播、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他认为,民俗的创造者不是民众,而“实验室、演播室和广告公司”。他对由媒介操纵和控制的文化进行批判。

2、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某种变革,而媒介传递的是什么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

他认为:在口语时代,人们的感官平衡(sensory balance),人们生活在一种部落式的世界中,内心丰富;进入文明时代,拼音和印刷文字使人们原有的整体性被机械切割,人们从注重听觉转向注重视觉,不再过部落生活;在电子媒介时代,人类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延伸,人类进入“重新部落化”的时期。

3、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看法。他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功能的强化和放大。人们的交往推动着需要的增加,为更大规模的交往创造条件。比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电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4、冷媒介、热媒介

麦克卢汉提出的“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式论断,划分依据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在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冷媒介指的是信息清晰度低的媒介,需要受众较高程度的能动参与;而热媒介指的是信息清晰度高的媒介,受众仅需较低程度的参与。如电话是冷媒介,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

5、地球村(globe village)

“地球村”概念是在1962年《古登堡星汉璀璨》出版时提出。他认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了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打破了旧的时空观念,“使人们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一个“地球村”。

麦克卢汉的理论分析的确有不少欠缺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他“冷”“热”媒介分类上的勉强以及对媒介具体内容的忽视上。此外,他在言论上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他忽视了对标新立异的概念作出严格界定,因而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来说,他的分析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但麦克卢汉对传播学媒介研究的贡献也值得肯定,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他将媒介概念扩大化,对我们认识媒介工具的重要性有启发意义。

第二,他着眼于传播科技的历史影响的研究,至少对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的短期效果研究是一种补充或丰富。

第三,他对传播科技方面的发明或进步便是变革的动力和不靠“内容”而起作用的论述是对以往那种不起作用,只有内容才起作用的认识的一种修正和完善。

第四,他预言的“地球村”影响了当代人的追求。无论是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都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概念。

(三)尼尔.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二代核心人物和理论旗手。在传播学领域,他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媒介批评三部曲,建立起了他的技术批评理论体系。探讨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他在传播学领域思考的核心问题。

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1、《童年的消逝》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他从历史学、词源学等角度分析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发展、稳定以及在电视媒介的冲击下逐渐消逝的过程。在他看来,以电视为代表的音像媒介打乱并破坏了印刷媒介时期建立的秩序和规范。由于音像简单易得且便于理解成人便不再能够进行知识垄断,儿童与成人世界的界限就此消弭,于是“童年”消逝了。

2、《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介本身作为一种隐喻和社会生产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改变。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批评电视电视媒介用大量廉价而低俗的娱乐腐蚀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电视画面的直观性又戕害了原本作为生存技能的读写能力。

通过呈现娱乐化社会的状态,波兹曼提醒公众,“真正可怕的,不是人们被剥夺信息、剥夺自由,而是人们自动在享乐之中放弃自由,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波兹曼对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文化后果深怀忧虑和恐慌,并站在现代性的立场和印刷文化的视角上,对媒介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悲观主义态度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以波兹曼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家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后果秉持一种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以防止在媒介技术这种秘密的陷阱和温柔的按摩中失去自我。

(四)约书亚.梅洛维茨

约书亚.梅洛维茨(Joshua Meyrowitz)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传播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家之一,其“媒介情境”理论独树一帜。其著作《消失的地域》(No sense of place,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如在娱乐节目中看到“现场”采访的某一位名人,从而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人们下意识地受到传媒所建构的情境所影响。

1.媒介情境论

梅洛维茨的理论建构和阐述主要集中在他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在这本书中,梅洛维茨创造性地将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相结合,提出“媒介情境”理论。

梅洛维茨认为传统媒介研究过多地着眼于技术本身,对于社会阐发机制语焉不详。于是他借鉴了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文中提出的“拟剧论”。拟剧论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社会行为与剧场表演相类比,指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上就是一场会转化舞台的表演。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可以被明显地区分为两部分: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前台区域是对外的舞台表演,后台区域是对内的放松。

戈夫曼的“情境”概念,是指“户内”“任何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屏障限制的地方”,而戈夫曼研究的正是这种“建筑物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

而梅洛维茨的“情境”不再取决于“我们在哪里”和“我们和谁在一起”,而是能产生信息流通的任何情况。梅洛维茨将“情境”重新定义为“信息系统”:“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地点创造的是现场交往的信息系统,而其他传播渠道则创造出许多其他类型的情境。”

梅洛维茨将这种“情境”视角引入媒介分析领域,开创了他的“媒介情境”理论。梅洛维茨指出,由于电子媒介的介入,要做到对后台区域的信息隔离甚至封锁已经不可能,所以人们可能会选择一种“中区”的行为方式,即把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进行较大程度的融合,从而形成统一形象,以此弥补因权威感失落带来的落差。

梅洛维茨将这一机制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打破了不同群体的信息系统的分离状态;

二是电子媒介引起社会场所和自然场所的分离;

三是电视以其直观、生动、具体的传播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

(五)保罗.莱文森

保罗.莱文森,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包括《人类历史回放:媒介进化理论》 、《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新新媒介》,有着“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美誉。其主要理论有:

1、媒介进化论与补偿性媒介

莱文森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选择保留的最符合需求的东西,信息技术以及媒介形态都是自然界动态进化后被保留下来的。因此,莱文森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和自组织,其机制是补救媒介,即后生媒体对先生媒体有补救作用。

整个媒介进化过程,他也将其看作是一个补救的过程——广播是对报纸的补救,电视是对广播的补救,互联网综合了对博智、书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改进,是“所有补救性媒介的补救媒介”。

2、软媒介决定论

软媒介决定论是莱文森在《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离世与未来》中研究信息技术与社会结果之间的关系的主要论点之一。与有些媒介学家认为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的硬媒介决定论不同。他认为,媒介很少导致绝对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果,相反,它们提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的状态是诸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3、《数字麦克卢汉》

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集合了莱文森对麦克卢汉的解读与辩护,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麦克卢汉。如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不是对传播内容的完全否定,而是指传播内容遮蔽了人们对媒介的强调。在该书的第七章,他描绘了网络传播在教育、政治、商务、城市等领域引起的非集中化效应,从而修正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思想。他认为把世界变成“地球村”的不是麦克卢汉所说的电视,而是网络传播。

4、《新新媒介》

在《新新媒介》中,他探讨了博客、推特以及其他新新媒介的传播形态,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介(互联网之前的一切媒介)、新媒介(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和新新媒介(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提出了对新媒介八大特性的定义。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1

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态度观探析.刘 晗、田 林,吉首大学,吉首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李明伟,深圳大学,国际新闻界,2006

5、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陈力丹.新闻与传播研究.

版权声明: 发表于 2023-03-20。
转载请注明:基础知识笔记03 | 这些媒介技术理论,带你解锁chatGPT | 非常A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