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滚滚工程师的不可逆消亡,正在逆转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非常AI | 公众号 QbitAI
中国新疆,有一群特殊的“水利工程师”。
它们圆圆滚滚只吃素,热爱建堤坝,呆萌可爱。曾因“认真搓澡”视频外传登上热搜。
嗯,这就是“大胖耗子”——河狸。
它们最为人熟知的习性是修水坝,号称“动物界工程师”。
这主要是为了给自己建立保护地,河狸的胆子非常小、几乎没有自卫能力,遇到危险后往往只能一个猛子扎到水里躲藏。
另一方面,河狸修筑水坝后形成的池塘,能够自然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如麝鼠、鱼、水鸟、狐狸等生物都能够围绕这个池塘安家生存繁衍后代。
由此,河狸也是一种指示性物种,它的种群数量几何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影响很大。
但现实情况是,过去许多年来,我国河狸数量总量都只有500只左右——比大熊猫还稀有。而一旦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的数量降到400只以下,就会发生不可逆消亡。
不过好在,转机已经发生——
在过去4年里,我国河狸的总数历史性提升了20%,达到600只。
而这一切,和AI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AI与600只河狸
对于保护河狸而言,及时救治受伤河狸、降低死亡率,几乎是最主要的工作。
由于几乎没有自卫能力,同时皮毛厚实漂亮、香腺分泌物能被用来做名贵香料,河狸一度遭到人类恶意捕杀;现代农业活动中的农用渠、铁丝网、农机设备也会意外对它们造成伤害;加上赖以生存的天然灌木丛开始退化、栖息地内动物之间冲突增多等因素,过去几十年里河狸受伤和死亡的概率大幅上升。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境内的河狸一度只剩下二三十只。2021年,蒙新河狸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
但问题是,中国河狸生存的乌伦古河全长725公里,生活在这里的河狸只有不到200窝。
如果靠人力来监测河狸的生活情况,难度、工作量都很高。当地的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沿着乌伦古河架设了500台红外摄像机,以便于实时获取河狸的生存数据。
河狸与AI的连接,在此埋下伏笔。
500台红外摄像机,全天24小时监测,全年不间断,背后产生的视频数据量可想而知。
而筛查视频素材非常重要,用协会成员王大鹏的话来说,数据分析在他们全部工作中的重要性占到50%。
这和打仗时一样,把士兵派到哪里、往哪里射击非常重要,基于数据分析战场情况才能帮指挥官做出正确的战略布局。
如此大规模的事情,我们交给红外相机来做,一个相机一年产生的视频量就有上百TB。我们200多位线上志愿者来做人工甄别,去判断动物的活动频率、数量和种类,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而且准确率很低,是核心问题。
这一边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苦于海量视频素材难处理;
而另一边在北京,一家AI公司Baller-Tech也正“拿着锤子找钉子”,想在野生动物保护场景中找到落地方向。
几乎是一拍即合,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两个团队仅通过一次腾讯会议,就达成了合作意向。团队成员方通简后来感慨说:
我们就像星星遇到月亮,实现了一场从新疆到北京相隔几千公里的双向奔赴。
不过想要让AI能准确识别河狸,难度并不小。
河狸的毛色呈棕黄色和暗褐色,喜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潜水。这意味着它们很容易和环境“融为一体”,采集到的夜间活动素材又很昏暗模糊,而且能拍到的全身图像也很少,有时就是从水里冒个头。
这对于数据工程师来说是个大挑战,也进一步影响算法的优化。
Baller-Tech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称,产品研发过程中,大家常常为拍到的动物是不是河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麝鼠和河狸生活在一起,数据工程师的发际线也因此又上移了一公分……
而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
算法模型优化还只是前期工作,到了具体落地环节,算力问题要如何解决?
这直接关系到成本及可持续性。本身在公益组织里,钱不够用就是常态,单拿出一大笔钱来支持算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想要解决算力就要自己部署服务器,新疆北京两地相隔太远,会影响处理速度,同时后期维护的开支也不是个小数目。
而AI应用带来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4年来中国河狸数量增加到了620只、涨幅20%,被联合国称为“奇迹”,入选了联合国COP15全球100个生物多样性经典保护案例。
所以,怎样把步子迈得再快一些,是两个团队都在默默思考的事。
很快,一个来自“云上”的新转机来了。
一直以来都在和腾讯公益一起发起项目的协会成员注意到,一个技术公益创造营或许值得一试。
比赛能提供腾讯云智能AI技术和微搭低代码平台。其背后依托的公有云,日处理图像超50亿张,日处理语音超250万小时,日处理自然语言超千亿句,服务全球用户超过12亿。
这样一来,算力问题迎刃而解。
基于云,Baller-Tech团队能够直接在云上部署模型、提供服务,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可以自己从云上调用分析数据。便于开发者的部署、扩容、监控、展示一站式服务,也能让技术团队之后更加专注于算法的开发与优化上。
上云后,过去人工识别需要2-3个月、甚至半年都无法完成的事,现在只用2天就可以了。
由此,保护协会便能更快发现保护地河狸的生存情况,快速救治受伤河狸,并及时调整保护策略。
同样得益于云计算,如今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套专门针对野生动物监测数据的标注平台,这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目前正在申请软著。
这个平台的数据标注效率提高80%,针对光线不好的夜间数据专门做了优化,同时还降低了使用门槛。
更进一步,Baller-Tech团队还在救助河狸的过程中找到了哈萨克语言翻译等新场景,能够帮助协会成员更好和当地牧民沟通,方便发动群众力量保护河狸。
从这个小插曲也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技术助力公益的落地场景还有很多,但公益组织作为诉求方,有时难以发现新的落地机会,这时还需要技术方主动向前走一步,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而这样的故事,如今也正在中国的东南角上演。
程序猿“杠上”黄疸病
很难想象,4个曾经天南海北、不同公司的程序员,会因为帮助新生儿检测黄疸成为“战友”。
黄疸,不是一种陌生的疾病。尤其在亚洲地区,新生儿普遍会出现黄疸症状。普通的生理性黄疸会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持续7-10天左右就会消退。
如果消退后又复现、加重,或者长时间不消退,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一旦出现类似情况,需要马上重视起来,因为黄疸高危可能会对新生儿之后的肢体灵活程度、智力发展都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语言障碍、癫痫等后遗症。
我国是一个黄疸高发国家,2021年我国新生婴儿人数约为1062万人,具有黄疸症状的大约有513万,占比约50%。
但目前情况是,我国大小医院普遍对于黄疸都没有专项解决办法,如果发现黄疸迹象,很多医生都会凭经验把关,让小孩回去多晒太阳。
这对于新生儿家长来说,恐怕不是满意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医生口中的“黄疸有点高/比较高”,很难让家长有一个标准规范化的认知,担忧会增加;
另一方面,出现黄疸症状后需要进行日常监测。想知道准确的数值,准确的检测方法只有血测和黄疸仪两种。
前者需要家长抱着小孩每天去医院、抽血化验,非常考验时间和精力,扎针也会对小孩造成伤害。后者则属于专项二类医疗器械,普通人很难拥有购买资质。
因此,黄疸的日常检测一直都缺少一个既方便又快速的解决方案。
另一边,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宋夏团队也发现,身边不少人都在为小孩黄疸困扰。
而黄疸的一大特点,就是表现症状十分明显,即皮肤、巩膜、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这对于懂技术懂算法的宋夏团队来说,几乎是道送分题,因为AI视觉检测技术现在已经十分成熟。
当时,宋夏、郭学威、梁卫星、卢杨辉都还在不同的公司工作,甚至都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四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都懂技术。
尤其是郭学威,本身就在做算法开发,个人项目在GitHub上揽星超过1600。宋夏本职是一位产品架构师,偏云计算方向。梁卫星是后端工程师,卢杨辉则有着多年前端开发经验,此前职位已经做到负责人级别。
不过项目最初,大家身在天南海北,只能用闲暇时间来开发,所以项目一直处于草稿阶段。
一个契机的出现,是第一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启动。当时大家很震惊:
没想到还有这种比赛!
号召大家用技术做公益,而且赛道之一的儿童保护方向,和他们正在推进的项目非常契合。
但是由于留意到赛事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团队当时并没有参赛。
第二年,又一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启动,这一次他们没有放过机会,早早报了名,决定让草稿状态的项目正式向前推进。
基于自研算法和腾讯云计算平台、微搭平台的支持,团队开发出了一个AI检测黄疸的小程序。
家长只需对婴儿身体相关部位拍照上传,就能完成黄疸筛查,诊断结果会同步至医院,由医生做最终的决策治疗。
团队介绍,和类似的AI检测黄疸小程序相比,他们在操作和识别速度上都能做到更快。
基于腾讯云微搭,小程序在识别速度上能够做到毫秒级别。
普通小程序识别,需要家长自己对准标准线去拍摄,可能5、6次都不一定能拍准。微搭能够让小程序一波到位,即自动快速识别人体,再识别具体的部位,如额头、前胸、手臂、腿等。宋夏解释说,他们已经做到和做核酸人脸识别的水平几乎一样。
小程序对图像画质的兼容性也很高,100-200KB的图像都能识别。
此外,腾讯云微搭帮助团队将常规的表单页面开发效率提升了300%,让家长能更快速知道小孩的黄疸情况;腾讯云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还把黄疸识别模型的准确率提升了5%。
目前,团队开发的小程序应用已经植入到广州市卫健委官方公众号“广州健康通”。家长们通过这个免费的小程序,能够在家快速检测宝宝的黄疸情况,医生也能更及时给不同严重程度的病例开出诊断。
整个过程大约耗时10分钟,准确率可达97%。
项目推出后,几乎是立刻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小程序访问量已经超过千万次。
宋夏开玩笑说,现在大家对于这个项目支持地都有点“过分”了:
家长直接给医院打电话提意见,妥妥的需求方啊。
发展到今年,项目还在不断前进。据说项目的新版本将在近期发布,并增添新型样本库(新样本数约16万),中国宝宝检测成功率上升4.7个基准点。
如何1+1+1>3?
在技术公益项目陆续推进落地的同时,产生的回响也越来越明显。
阿勒泰地区保护河狸的案例,因为取得的出色成果曾登上过联合国、央视的舞台,并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
实际上,还有不少类似的AI助力公益项目,正在一同走进大众视野。
比如中山大学博士郑锐强开发了“哇!白海豚 iDOLPHIN”小程序,通过把团队多年来出海搜集的中华白海豚照片配上文字描述、音频,以小科普的形式让公众了解和学习。
小程序数据库中有超过36700张白海豚背鳍照片,通过AI进行识别,最后确定了超过2700头个体。(辨别中华白海豚的关键就是通过它的背鳍)。如果公众自己拍到了海豚照片,还能通过小程序上传,用AI确定它是否是中华白海豚。目前单张照片识别准确率达到93%以上,从上传照片、处理到反馈结果,整个过程仅需要10秒。
嘀嗒计划推出的“Dida”小程序关注未成年人性教育议题。
他们通过图像识别和实例理解,能够生成语义相匹配的性教育小故事,给父母提供教育素材。基于NLP和语言识别技术,还能提供对话机器人,为性教育知识缺乏的父母答疑解惑。
实际上,技术对于公益的关注度一直都很高。
技术如今正在更主动拥抱公益。
《公益事业新版图之技术公益人才篇》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技术人才中,有90%+参加过公益活动。
参与的原因大多是“力所能及做点善事”、“增加幸福感”、“对公益项目感同身受”、“通过公益提升自己”。
而对于从未参与过公益活动的技术人员来说,不是不想做公益,更大原因或许在于“不知道有哪些活动/如何参与”。
的确,社会中很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都藏在隐秘的角落里,仅凭个人/单方面力量难以发现、更难以解决。
无论是初雯雯团队保护河狸,还是宋夏团队利用AI检测黄疸,项目的快速推进落地都是以公益组织、技术人员、企业及政府等多方力量相互打通为前提。
这种连接的实现,不仅要求公益组织自身去开拓技术助力公益的可能,还需要技术能更加主动拥抱公益、有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公益,更需要能够有平台促进各方的交流。
即把资金、技术、人汇集到一处,让1+1+1>3。
但现状是,公益领域这样的平台真的不多,走进大众视野的就更少了。
宋夏坦言,最初看到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时,第一感受是“居然还有这种赛事”。
嗯,不光有,还已经坚持了3年。
就在最近,最新一届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正式启动。
和以前一样,腾讯还将开放自家腾讯云智能AI能力和平台资源,号召更多开发者投身到公益事业中,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今年关注的议题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用网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
而且我们观察到,今年创造营开放的AI技术能力更多,包括超过300项AI原子能力,新增了包括虚拟人、同传等AI技术产品,都可以自由使用。
但技术门槛真的不高,腾讯方面表示有基本的编程能力就行,AI能力将通过API方式向大家提供。
参赛作品形式可以是小程序、H5、APP等,腾讯将提供微搭、WeTest等专业云平台作为技术支持,活动全程由开源云原生操作系统OpenCloudOS作为技术底座。
所有参赛队伍都能获得总计约90万的资源包支持,具体如下:
最终,创造营将评选出1-2个公益创新项目和9个优胜项目。
公益创新项目,将获得60万现金公益资助,60万云AI资助。
优胜项目,将获得10万现金公益资助,5万云AI资助。
此外,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和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合作,开辟推荐渠道,相关入选项目可以获得推优“直通车”资格进入创投计划终审,如果入选也会获得资金支持。
总之,就是尽可能把技术、资金、资源上的难题解决,发动更多力量来投身公益,把社会中“隐秘的角落”挖掘、照亮。
当然,关于如何解决公共议题,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也是只是参考答案之一。
公益普及,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社会议题。
尤其是技术助力公益,仍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但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技术公益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无论是涉疫药物互助平台、还是河南水灾互助文档,民间力量开始自发将技术作为公益的一种常用手段。
但这也都还只是技术助力公益的第一步。
科技的本质,是为了推动人类进步。未来,技术助力公益将在这个基础上加一个“共同”,即推动人类共同进步,让更多隐秘的角落走入大众视野。
你觉得呢?
对“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感兴趣的童鞋,可查询官网了解更多内容:https://light.mofyi.tenc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