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最新自主智能车,20万区间可换电!2颗英伟达Orin芯片加持,自动驾驶算法全自研

新闻 2022-09-29 思邈
434

加油站即可换电

贾浩楠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飞凡R7,30-35万元开卖。

这是上汽旗下的纯电智能新品牌,投了70亿。

R7是面世的第一款旗舰车型。

自称智能车“卷王”,智能化全栈自研。

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新势力有这样豪言壮语的也不多。

飞凡说这是把“灵魂”紧紧握在手里的体现,应和一年前上汽董事长的“灵魂说”。

飞凡卷的到底是谁?实力能支撑吗?

飞凡R7,智能在哪?

飞凡的定位无比清晰,就是要做智能纯电,而且智能的定位拔到最高,明确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是核心竞争力。

上汽旗下另一个品牌智己,同样如此,只不过智能方案上,仍然是阿里和Momenta提供。

飞凡则更硬核:全栈自研。

如果要问上汽本身在智能汽车上有什么样的技术积累,水平如何,目前飞凡是唯一的样本。

智能驾驶

我们之前层详细介绍过这套名为“起飞”的Rising Pilot系统。

先看刚刚放出的实测效果。

首先是静态物体感知,这是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的长尾挑战:

另一项是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轨迹预测:

感知和预测都属于系统基础能力,在此之上,Rising Pilot能实现一系列功能。

比如对静态障碍物的避让:

再加大难度,双车并行时,Rising Pilot的策略是先减速让过侧向车辆,然后在实施避让:

当然,谨慎是自动驾驶系统必须的,但Rising Pilot也不是一味谨慎,还能够根据路况综合判断自主超车:

除了这些,Rising Pilot还能实现隧道自主通行:

识别多种异形车辆:

所以总结一下,Rising Pilot在飞凡R7上量产交付时的能力,至少达到了L2+级别,具备了目前大部分辅助驾驶系统不具备的自主变道功能。

而自主变道功能,总是作为高速或城市领航辅助功能的一部分出现,否则也没有实用意义。

这就是说,飞凡R7应该具有更加高阶的、结合高精地图的自主领航能力。

但发布会上官方没有点明,也许是交付后OTA升级解锁。

Rising Pilot背后的技术:自研全融合算法

飞凡R7具有高阶领航能力,另一个依据就是车辆本身的智能驾驶硬件配置。

全车33个传感器,包括: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不同点,一是采用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

对于R7交付时的L2+能力来说,这样的算力平台绰绰有余,这说明整个RISING PILOT系统给未来L3留足了升级空间。

第二个不同点,是R7采用了Luminar激光雷达,探测距离500m,为目前量产最高。

第三个不同点,是4D毫米波成像雷达,全球首发,来自采埃孚。

4D毫米波雷达,是在普通毫米波雷达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数据,其实是“3D+1D”的含义。

理论上,4D毫米波雷达对于静止物体的探测识别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这些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如何应用在智能驾驶系统中,飞凡给出的方案是:

全融合算法

所谓融合,是把诸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等不同传感器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识别、决策等步骤。

行业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后融合。即不同的传感器各司其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分别通过不同的算法进行独立感知,完成识别后生成独立的信息。

而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常用的前融合,即所有传感器基于多任务神经网络算法,将来自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不同原始数据统一处理。

飞凡认为,前融合对计算条件要求过高,而后融合对传感器数量和类型需求又太繁琐,所以单纯的哪一种方案,都不合适。

飞凡自创的所谓“全融合”方案,将前融合和后融合两个过程同步进行,对视觉、毫米波、激光雷达独立的感知结果进行后融合,同时综合激光/毫米波+图像的前融合结果进行全要素全观测周期融合。

同时RISING PILOT领航功能中综合高精度地图信息也参与整个驾驶决策过程。

全融合算法,其实是用后融合的“冗余”特性,给前融合的漏检错检概率兜底。

理论上当然可以提高智能驾驶的可靠性,但实际效果,还得看量产。

智能座舱:大就是好

不少网友、车评都说现在的车没必要比谁的屏幕大功能多,根本用不上。

但明摆的趋势就是:屏幕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功能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老牌车企上汽,在飞凡R7上不遗余力的践行。

“霸舱式巨幕”,四屏联动。

  • AR-HUD显示,来自华为。包括AR路况引导、智驾信息提示画面、车速信息、驻车平视影音体验。
  • 中控屏能够显示地图、媒体娱乐、车控车设、互联生态等全应用。
  • 仪表屏还能显示飞凡智驾系统画面、行车相关信息、法规安全相关信息、Message信息提醒。
  • 副驾屏负责媒体娱乐、小程序、飞凡尊享副驾专属控制。
  • AR-HUD、中控屏、仪表屏、副驾屏四屏可实现信息联动,比如中控屏与副驾屏之间的视频分享堪称业界最丝滑三指飞屏。
  • 中控屏与仪表屏可实现飞凡智驾系统信息流转、BirdView导航同步。
    副驾驶屏设置导航路线后,一键同步仪表屏、中控屏与增强现实AR-HUD平视系统;充分发挥副驾领航员的重要作用。
  • 中控屏与副驾屏可通过三指拖拽(三指飞屏),互相分享视频。驻车状态下,还可中控屏视频一键共享至AR-HUD,秒变私人影院。

交互方面,飞凡智能语音助手拥有500+指令级语音功能,40万+语音泛化,车辆所有功能可见即可说。

还可以识别方言,无论上海话、四川话还是粤语,甚至中英文混搭,都可秒懂。

飞凡描述为“如同与人沟通一样顺畅,这在行业是领先的。”

飞凡R7,还有什么?

新车先说智能,再说配置尺寸,大家其实应该逐渐适应这样的趋势。

不光是飞凡,越来越多的车企把智能放在配置、动力等等前面介绍。

毕竟纯电智能汽车的核心意义和卖点,还是在智能驾驶解放人的前提上,带来的休闲娱乐功能。

飞凡给自己的品牌定位中,直接就说明了“移动空间”,而不是车。

这个“空间”,长宽高分别为490019251655 mm,轴距2950mm,属于中型SUV。

动力续航方面,分为后驱长续航版,和四驱高性能版:

零百加速最快3.8s,其实不稀奇。

最大续航642km,也属常规水平。

电池包是上汽自研的“魔方”电池,“躺式”CTP结构,双层横置电芯,采用柔性约束的方式,自适应电芯的膨胀,可以大幅降低电芯膨胀下的受力,延长电池寿命的同时,也提供了热失控下的缓冲空间。

电池结构创新,车企各显神通,上汽的魔方电池还并未有颠覆性功能。

最与众不同的,是R7搭载的魔方电池包,支持换电

这是蔚来之后,第二个走换电技术路线的品牌。

最快2分半搞定,而且飞凡换电最大的优势,是在自建换电站之外,跟中石化、中石油、宁德时代达成合作,换电站入驻加油站

意味着什么不用我多说,飞凡R7可以毫无顾忌的和油车一样跑长途。

蔚来也是这么规划的,但自建换电站,效率显然没飞凡的方法高。

而飞凡显然是把换电当做主要卖点来推,不仅只字没提超充技术参数,而且清楚的写明了“车电分离”购车方案,车款直降10万余元。

30万区间的飞凡R7,20来万开回家。

这样的方案,你会买单吗?

上汽为什么需要一个飞凡?

飞凡给自己提的问题是:

为什么世界需要一个飞凡?

这多少有企业PR话术的成分。

问题应该修改一下:

为什么上汽还需要一个飞凡

这是因为,飞凡之前上汽转型已经有了一个旗舰品牌智己。

同样主打高端智能纯电,售价区间同样30万起,和飞凡重叠。

而且目前来看,上汽集团把最好的资源,都向智己倾斜。

飞凡域智己一比,出身和位置都不免有些尴尬。

飞凡前身是上汽乘用车旗下R汽车,再往前追溯,就是荣威。

荣威的新能源转型,选择低价走量路线,把自己玩成了上海市出租车专供,“低端”标签很难撕掉。

所以有了R汽车,试图主打18、19-25万区间。

当时R汽车提出一个“真5G汽车”的概念做卖点,但展示的功能其实大部分和车路协同相关,国内绝大部分道路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所以R汽车最终呈现的,只是一辆平平无奇的L2级汽车,而这个价位区间又实在太卷,新势力、比亚迪在前,很难做出差异化优势。

所以,R汽车依然没掀起什么风浪。

这才有了去年把R汽车独立出来成立的飞凡汽车。

品牌定义完全推倒重来,面貌全新,产品也是全新。

最重要的,明确了智能化为核心,并且强调全栈自研。

“不这样心里就没有底;不这样做就掌握不了自己的灵魂”。

你发现没有,飞凡的话,和一年前上汽董事长“灵魂论”一模一样。

智己汽车上,通过和阿里、Momenta的合作,上汽真正明白了啥是智能车。

飞凡,才是上汽完全自主的智能汽车品牌,为此搭建了超过500人的智能化研发队伍。

属于“师夷长技”之后的“自救图强”。

20万区间的换电智能车,市场上飞凡独一份。覆盖主流消费区间的同时,又搞出了差异化优势。

所以,智己对上汽是重要的,而飞凡对上汽,则是必要的。

说了这么多意义,最终要的还是得把车卖出去。

飞凡R7,有让你掏钱的理由吗?

One more thing

飞凡R7上市同夜,另一款老牌车企转型之作也上市公布。

日产Ariya,艾睿雅。这也是日系在中国开卖的第一辆纯电平台正向研发的新能源车型。

智能化上,22个传感器,没有激光雷达,提供基础的L2辅助功能,多了一个拨杆变道。

售价27.28-34.28万,和R7完全重叠。

这个价位中,竞争态势是这样:

BBA,包括日系“两田”,还在拿油改电敷衍用户,销量惨淡到不值一提。

真正有实力的,目前只有比亚迪一家,汉、唐、海豹几乎占据25-30万销量的全部。

新势力们,刚刚开始进入这个区间,小鹏是由下往上突破,理想蔚来则是自上而下。

所以,BBA不够看,比亚迪智能化欠缺,新势力刚刚涉足,日系则只有艾睿雅这一支独苗。

飞凡卡了一个好市场。

但从更高的层面上看,这也是自中国汽车普及后,自主品牌史无前例地与合资、外资55开,甚至大幅领先。

转型浪潮中,一切都有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