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坐动车去台湾有戏了?
Alex 发自 凹非寺
非常AI | 公众号 QbitAI
这几天,手机地图可被玩得明明白白——
前有台湾省的大街小巷被网友们拿着八倍镜围观,现在又因显示了一条特殊的铁路登上热搜。
这条线路就是京台高铁。
地图显示,京台高铁起点为北京南站,经天津、沧州等一路向南,直到台北站。
在百度地图APP上搜索北京到台北的公共交通,地图还会显示:“直通台北”。
这条铁路自然很快收获了一大波关注,不少网友感叹:有生之年!
还有人祭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包:
说回京台高铁。这条线路目前还不是完全形态,尚处在建设中。
其中,在陆地上修铁路,对于作为“基建狂魔”我国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不过大陆和台湾之间还隔了个台湾海峡,所以怎么跨海引发了网友热议。
架桥还是修海底隧道?
事实上,海峡的宽度、深度,和海底地质地貌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铁路和公路的跨海方式。
台湾海峡南宽北窄,南口宽约400km,北口宽约200km,北部最窄处都有130km。
这里的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海峡西北部较平坦,东南部坡度较大,地势比琼州海峡平缓。
除了天上飞的,现有的跨海设施主要包括:海底隧道、跨海大桥、轮渡,以及桥、隧、人工岛相连的混搭模式。
那么哪种方式适合台湾海峡?
1、修隧道
实际上,多年以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探讨过如何跨越台湾海峡,其中最经典的方式就是修建海底隧道。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初步提出了北、中、南线几种修隧道的方案。
其中,北线是所有方案中距离最短的一条,并且该条线路的海域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地震,现今的地震活动性和频度都较低,所以这条线路也是相对安全的一条。
目前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是日本青函隧道,全长也就53.9km,海底部分23.3km;而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英法海底隧道长度为51km。
如果在台湾海峡修隧道的话,即使采用最短的那条线,也比日本青函隧道和英法海底隧道加起来还长。
隧道太长也不是什么好事,一是成本和耗时都很高,且技术要求也不在话下;二是隧道通风问题,以及司机长时间在封闭的隧道中开车容易疲劳,造成事故。
所以日本青函隧道是纯铁路隧道,英法海底隧道也不允许汽车行驶,汽车都由用火车运。
2、架桥
除了修隧道,架桥也是跨海的常用方式之一。
例如著名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但港珠澳大桥的全长也就55km,还不到台湾海峡最窄处的一半。
当然,修桥的成本也价格不菲;另外,露天开车还会受到天气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来往的船只如何通过?
有人可能会想到开合桥。但这一般用于河道,海上的大船很难通过,且在台湾海峡这种繁忙的海域,一开一合极易造成拥堵。
3、桥、隧、人工岛相连
看来纯修隧道或者桥都有一些Bug啊,所以采用混搭方式如何?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整个工程就使用了桥、隧、人工岛相连的混搭模式,除了主桥外,中间还有一段海底隧道。
当然,这种方式的造价必定相当惊人,具体可参考港珠澳大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京台高铁的关键节点: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已经建成。该大桥全长16km,跨海长度为11km。
4、轮渡
除了贵的,也有成本普遍较低的轮渡跨海方式:汽车和火车在港口上船,再到另一边下到陆地即可。当然,火车需要被拆成一节节的然后被拖上船(人不用下火车)。
在从广东和海南之间的琼州海峡,采用的就是这种轮渡过海方式。
但是轮渡的行驶速度一般低于火车和汽车;而且琼州海峡南北平均宽度29.5km,最窄处仅19.4km,而台湾海峡的最窄处都有130km,所以用轮渡跨越台湾海峡的效率还是低了些。
而且轮渡的运载量也相对有限。
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跨越台湾海峡,京台高铁都是连接大陆和台湾的一条重要的纽带。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京台高铁不完全等同于目前国家规划的京港台通道;前者起点为北京南站,后者起点为北京丰台站,二者仅在合肥以南共线。
虽然京台高铁的具体跨海方式目前尚未公布,但其亮相手机地图一事,让去年被大伙儿传唱的《2035去台湾》再度翻红。
话说建成港珠澳大桥共用时9年左右,所以如果想在2035年坐高铁去台湾的话,咱们得抓紧时间动工了。
One More Thing
前几天,由于地图软件可显示台湾省的每个街道了,大量网友涌入百度地图搜索“台湾省山西刀削面”,导致百度地图被搜崩了。(手动狗头)
“百度地图被搜崩了”的话题还冲上了热搜。
百度不得不对此作出回应如下:
参考链接: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7566475
[2]https://s.weibo.com/weibo?q=%23%E5%9C%B0%E5%9B%BE%E5%B7%B2%E5%8F%AF%E6%98%BE%E7%A4%BA%E4%BA%AC%E5%8F%B0%E9%AB%98%E9%93%81%E7%BA%BF%E8%B7%AF%E5%9B%BE%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