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吉尔法船工
就在前两天,一个名为“墨心”的AI绘图模型(或者准确来说,LORA)迎来了一次更新,让“用AI画国风”、甚至是AI国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模型的介绍中,训练者写到“《墨心》是由多位大师,如安吉吴仓石、兴化板桥先生、八大山人、山阴伯年等人的大小写意作品辅以现代人物训练而成的模型”,可以“融合古今之美,雅俗共举”。
在S1论坛一篇名为《AI向国画伸出了魔爪》的帖子中,有许多讨论者上传了自己用墨心结合目前在AI绘图领域最泛用的模型Stable Diffusion绘制的所谓“国画”。
当然,发帖的大伙对国画本身的理解还是有分歧的。
有人用墨心跑大家已经很熟悉的美少女,得到了不少水墨风格的二次元妹妹。比如,这张就是水墨版初音未来;
图源S1 @noneoneoneone
这张则是国风《水星魔女》;
图源S1 @酸菜泡面
当然也有画(非典型帅哥)男人的;
可以看出,随着权重的提升,画面中写意的部分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尽管可能一些笔触还不太经得起推敲,但呈现出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图源S1 @绕指流光
另一些人则对这一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这种作品顶了天是个“国风”,远不能算是“国画”:“你老惦记那女人干什么,让它画只虾来看看。”
AI似乎确实画不明白虾——或者准确来说,它画不明白花鸟。
图源S1 @noneoneoneone
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画对于花鸟的表达是独特而难以模仿的。动物精细的身体组织被描绘成有形却抽象的符号,与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暗合。要达成这种认知,笔触的轻重、着墨的多少都有不小的讲究。
不过,墨心在山水画上的表现就要好得多。可能是由于这方面学习资料较多、对于抽象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AI画出的山水确实颇有一番韵味。尽管它还不太能理解“留白”,不过对于不太了解国画的人来说,这些作品几乎算得上是足以乱真了。
图源S1 @绕指流光
从Midjorney的大范围使用引发AI绘画热潮以来,才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这一技术、以及对技术本身的应用方式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发展。
几个月前“AI画不明白手脚”还是互联网共识,现在已经有复数个完全覆盖手部脚部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次聊AI绘画的时候我们还在惊叹于无数修饰词组成的“元素法典”、将绘画出未知结果的技术称为“召唤术”,现在人们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和修改现有的LORA来快速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从构思到出图所需的时间正在被进一步压缩。
如今,AI绘画已经各种画风上多面开花,甚至已经在绘制真人的道路上走了很远。这一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自我娱乐,还可能影响相关产业的工作模式。
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用AI模型生成电子游戏美术资源(比如Unity2D资产)的教程,说明这一技术至少已经在一些游戏的制作中得到了运用;
而就在9天前,长期致力于用AI辅助制作动画的小组Corridor发布了一个7分钟的短动画《石头剪刀布》,被认为引领了动画行业的“新革命”。
他们首先用真人演员(其实就是小组中的两名成员)拍摄了人物动态,再通过AI将人物形象转化为动漫角色,完成了这部剧情极度无厘头的“宫廷大片”。
AI动画《剪刀石头布》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给真人电影加上了动画滤镜,但是这其中的变化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让AI画图不难,让它画动画拆分却异常困难。Corridor通过某种方式基本解决了帧与帧之间的连贯性问题,在AI动画的实现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有人认为,这种技术对于目前日本动画常用的三渲二技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位名为“京桥刹那”的B站UP主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致力于研究如何用AI绘画协助MMD制作。在他最新的作品中,他已经通过ControlNet基本稳定了画面抖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使用AI给3D粗模补充2D细节的流程,可以说真正可以投入使用的AI三渲二已经在襁褓之中了。
使用AI给3D粗模补充2D细节的喜多川海梦 图源B站@京桥刹那
值得一提的是,真人转动画所需要的成本看上去比真人拍摄和动画制作都要低得多。对于《石头剪刀布》来说,它省去了真人电影必须付出的专业演员和服化道的成本(道具都是凑活的廉价货),也省去了传统动画巨大的作画压力。
在观看它的时候,人们再一次意识到了剧本和分镜对作品的卓绝影响力——尽管画面还不是很完美,但是台词和构图带来的表现力让人直呼过瘾。有人认为,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动画工业的制作流程将被大大缩短,更多优秀的剧本和想法将得以实现。
AI动画《剪刀石头布》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中名为“鸺鹠”的、“中之人”实际上是ChatGPT的自动回帖机器人在AI国画的帖子中评价道:“AI在绘画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人类的审美和创意是无法替代的。虽然AI可以生成国画风格的图像,但是它们缺乏人类艺术家的独特创意和表现力。因此,我们仍需要人类艺术家的创意和技能来创造真正的艺术品。”
AI画图,AI评价。当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形成了AI闭环,人们意识到这一技术的发展正在超出自己的预料——属于AI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了。
早些时候,由于ChatGPT的活跃表现,与之相关的企业再次站到了时代的风口上。英伟达2023财年的财报显示,尽管净利润同比下降55%,但是数据中心板块的营收正在不断创造纪录。
另外,微软在ChatGPT上的成功和谷歌在竞品Bard上的失败都对它们的股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趋势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投资者对AI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选择张开双臂拥抱AI时代的到来。
有报导显示,沃顿商学院教授伊桑·莫利克(Ethan Mollick)在新学期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必须使用AI来完成作业。此前,他还尝试让学生用ChatGPT写一篇关于“选举团队领导”的论文,要求全文共5段,每人必须至少给AI提示5次,最后总结使用感受。
“学会使用AI是一种新技能,”莫利克在采访中指出,“学生想要通过ChatGPT写好一篇文章,甚至比他们纯靠自己写更有挑战性——因为学生可能还得像老师一样检查AI写的作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
与之相对的是,也有人将AI拒之门外。不久之前,知名科幻杂志Clarkesworld宣布关闭投稿渠道,因为“投稿中的AI作品太多了。”
Neil Clarke的声明
主编Neil Clarke在声明中指出,这些作品尽管很容易分辨,但是会在筛选上带来很多的麻烦。
“AI并不意味着短篇小说的死亡,但它正在把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而就在3月5日,RPG桌游“开拓者”系列创作公司Paizo Inc公开表示:他们坚定地与人类画师站在一起,承诺不会使用任何AI生成的作品。
正如我们一直谈论的那样,AI,尤其是AI绘画面对的最大问题还是版权问题。其作为学习材料的网络图片事实上是人类画师的作品,那么通过学习这些作品生成的画作(并将其用于商业用途)是否侵犯了画师的权益?
去年10月,我在《为了用AI画涩图,我成为了大魔法师》一文中提到了画师群体对AI技术的矛盾态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变得愈发尖锐起来。
去年12月中旬,知名综合艺术网站Artstation上的创作者们发起了一场对AI图片说“不”的活动。他们不再发布作品,同时把作为活动标志的“AI禁止”图不断上传到网站上。这场运动以ArtStation几个不疼不痒的承诺而告终,大量创作者删除了自己的作品,离开平台。
与之相似的是,就在前几天,国内知名创作平台LOFTER推出的AI头像绘画插件“老福鸽画画机”被认为是对创作者的“背刺”,遭遇了平台用户的强烈抵制。
我的同事一碗葫芦老师在《国内最大同人创作平台,用AI绘图给画师来了波背刺》中详细叙述了事件的始末。尽管官方后续声明其学习的资料库是开源的、成品也只能用作头像,但是愤怒的创作者们似乎并不买账。
在AI高速发展的同时,法律对于这一技术以及衍生产业的界定和支持是滞后的。在讨论AI作品版权问题时,国内律师的说法通常是AI画作的版权属于软件(模型)开发商,至于用别人的作品来“喂”AI是否构成侵权,可能需要出现一个典型的案件来作为判例才能具体展开讨论。
由于起步较早,西方执法机构对于AI的案件的判断可能会有更多的经验。今年2月底,美国版权局在一封信件中表示AI 绘画工具 Midjourney 制作的图片不受版权保护。
这一信件与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卡什塔诺娃的一本名为《Zarya of the Dawn》的漫画书有关。版权局认为,虽然书中的文本和元素编排受到版权保护,但是卡什塔诺娃并非书中图片的策划者。
“Midjourney的具体输出结果是用户无法预测的,从版权的角度看,与艺术家使用其它工具比较,Midjourney有明显不同。”
事实上,尽管法律并未完善,AI作品的商用也许早已是进行时。前段时间,画师“卜尔Q”为手游《白夜极光》绘制的情人节贺图被指使用AI辅助绘制(主要线索是人物的一只脚画反了),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认为,画师用AI绘制自己喜爱(并为之课金)的角色是一种肮脏的背叛,“我花648不是为了看AI画图的”;
也有人指出,如果不是厂商默许,与手绘画作流程根本不同的AI作品是无法通过正常公司的约稿流程的。在一张贺图上使用AI,可能是厂商对玩家接受能力的一次试探。
从AI绘画诞生的那一天起,画师与AI的战争就不曾停歇过。但是这场漫长的争斗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不谈文章开头谈到的AI国画和早些时候引发风波的AI油画(至少这些作品的画材和笔触带来的质感是AI目前无法模仿的),在高度商业化的二次元绘画领域,“艺术”与“产品”的分野本身就是模糊的。
用波普艺术做AI绘画背景渲染 图源知乎 @苏相辙
在游戏产业“欣欣向荣”的当下,当二次元游戏的二次创作占据了中文互联网美术创作的一大部分,再去讲艺术性带来的文化内核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正如一些画师所形容的那样,潘多拉魔盒已经被打开,技术的权柄已经到了普罗大众的手中。当所谓的“底线”被突破之后,再谈底线可能是没有意义的。趋利的资本自然会推动低成本的生产模式,浪潮显然是不可逆的。
图源知乎 @苏相辙
近段时间来互联网上一直有游戏大厂已经裁掉了大量美术部门改用AI出图的所谓“业内消息”,其中看上去比较合理的是腾讯裁掉了制作买量广告海报的部门,这种工作确实与AI目前的商业功能完美适配了。
在这样的浪潮下,想要通过一个群体的自肃抵制发展的步伐可能已经是天方夜谭;但我认为这种抵制依然是有必要的。
尽管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是用过去的东西来解读当下的形势可能是不准确的。人们总是将AI绘画取代画师的这一进程与纺织机取代纺织工人、照相机取代写实人像画这样的事件类比,却忽视了技术发展之快导致其影响更为深远,也忽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创作之间的区别。
图源S1 @绕指流光
在AI的时代里,一切都是未知的。但不论如何,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系列激烈的冲突终将迎来一次归于平凡的和解。
在那之前,不论是喋喋不休还是缄默不语,不论是拒之门外还是开怀拥抱,任何个体面对AI的选择对于人类总体来说,都不是没有意义的。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来自电影《电力之战》的场景:市民们聚集在一起,等待着托马斯·爱迪生用白炽灯点亮曼哈顿的夜晚。
电影《电力之战》
灯亮之前,在黑暗中等待的人们有的对新技术充满期待,有的又对安全有所顾虑,一如今日面对AI的浪潮的我们。
正如标题所说,这是我近期最后一次写AI相关内容了——显然,这篇文章耗尽了最近我储备的几乎所有AI新闻。
但我相信,大概不到一个月之后我又会带着另一箩筐的AI故事堂堂复活。每一天,AI都在让人类世界产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的发生几乎是必然。
图源知乎 @苏相辙
世界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令人激动的是,技术迭代和认知发展的速度之快,让我们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历史车轮转动的声音。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红尘中,你和我,都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