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就开始接触科研
二年实现Nature和Science双发——
最近,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博士有点火。
他叫杨超,2019年末以一作身份发表首篇Science论文,成果解决了三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量子金属态问题。
2022新年伊始,他又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再次以一作身份在Nature发表论文。
有实力就罢了,关键长得也很帅。
△ 图源新华社微信号
一时之间不禁让网友感叹纷纷:
本可以靠颜值,非得靠才华。
来自李言荣院士团队
杨超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导量子相变。
他今年的这篇Nature论文题为《玻色子体系中的奇异金属态》(Signatures of a strange metal in a bosonic system)。
主要是他和其他研究人员首次在高温超导体中发现并证实了玻色子奇异金属。
科普时间(来自电子科大官方微信):
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分为费米子与玻色子两种。
费米子体系材料主要用在电子工业与器件中,但由于能耗高、物理尺寸已近极限等因素,已面临瓶颈。
以高温超导体为代表的玻色子器件,则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奇异金属又是什么?
它和普通金属不一样,其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存在于铜基高温超导体中,是一种电子之间高度量子纠缠的新物质状态。
三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费米子奇异金属,但是否存在玻色子奇异金属是长期以来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
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Chandra M. Varma的评价杨超等人此次的发现为:
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
Nature审稿人则称其为:
引领量子理论发展的变革性成果。
再往细了说,这项成果对未来研究低能耗超导量子计算,以及极高灵敏量子探测技术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杨超2019年发表的Science论文题为《超导-绝缘量子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
该研究也是首次在高温超导纳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证实了量子金属态的存在,结束了量子金属态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在国际学术界上长达30多年的争论。
同时为实现极低温工作环境下的微电子器件及下一代新型单光子探测器件提供了可能。
该成果曾获201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杨超也因这篇成果受邀到斯坦福大学、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公开学术报告。
当然,杨超并非单打独斗,其背后是强大的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言荣院士团队。
李言荣院士也是这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李院士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曾获2003年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90余篇。
他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前校长,现任四川大学校长。
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都为熊杰教授。
熊教授博士毕业于电科大材料物理化学专业,曾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超导中心、综合纳米技术中心从事研究。
大二开始接触科研
杨超个人又有着怎样的魄力才能做出如此成绩?
他高中毕业于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据“名校观察”的报道,杨超从大二就开始接触科研。
当时的他对材料领域一知半解,但却很感兴趣,脑子里充满了新奇的想法。
兴趣和好奇心驱使他一路走到现在。不过,他形容科研这场“马拉松”的赛道,并非平坦的“塑胶跑道”,而像是进入丛林之后去寻找一条可以穿越的小路。
在路上遇到困难,尤其那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越需要耐心和毅力。
就像在写Science那篇论文时,杨超就表示研究进展比预想的要更艰难:“有很多次,我感觉要找的东西已经近在咫尺了,但事实上却远在天边。”
他一共花了三年时间,在此期间把各种猜想用实验一步步证实,来回推倒重来了5次,最终才完成了这篇杰作。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39-y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x5798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cNiG7t3n1ibv9icpZI_pww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895613289576473&wfr=spider&for=pc
[3]https://www.sohu.com/na/451731216_469837